1月14日在副院长马梅教授在安徽日报客户端发表最美的作品来自人民——纪录片《云岭的孩子》观后。下为全文:
2021年,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倾力打造了一部纪录片,名为《云岭的孩子》。这部片子是对人民平凡生活故事的捕捉,更是对红色精神代代传承的颂扬,因而具有了好作品的底色。
片中体现拼死守护与感恩反哺的鱼水情深。《云岭的孩子》中的詹顺子和詹刘氏夫妇,对于新四军孩子的拼死守护和后来竭尽所能的养育过程,是纪录片表现的重心。这既是党领导的新四军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反映,也是中国人民善良、守信精神的应有之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答应养育人家的孩子,就要尽己所能、倾己所有地做到,这是中国人的信义。
纪录片并没有停留在一个詹家,而是巧妙地做了点和面的处理,它在以孟皖留和养父母的故事为主线的同时,让与她有着同样经历的新四军将士的孩子也适时地发言,他们也曾经被留在百姓家里,被人民群众拼死守护,很多群众因为保护他们而被杀害。从而,透过这一对夫妇和所养育的新四军孩子的故事,我们看到的是新四军乃至整个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片中拥有平实讲述与传奇故事的工笔书写。《云岭的孩子》严格遵守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真诚原则,不虚构不夸张。詹家夫妇的拼死守护和深情养育,以及被养育者——“云岭的孩子”的代表孟皖留老人的感恩反哺,这是纪录片的核心事实,纪录片主要采用了当事人、知情人、研究者平实讲述的多维交织、相互补充印证来客观呈现。当然为了让表现元素更加多元,增加视听表达效果,在某些关键信息上也运用了情景再现,但这个情景再现没有让再现者正面出镜,没有具体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交流互动的镜头,没有刻意增加戏剧效果。观众看到的是孟皖留的身为新四军干部的父母抱着她在村里寻找能够喂奶的村民,然后到了詹家,父母抱着孩子行走在村里,用了从身后拍的背影镜头,孩子吃奶的镜头,只用一点暗色背景中被轻轻摇动的包裹婴儿的小花被的特写……一切都是平实的、自然的。
《云岭的孩子》中,詹家夫妇是普通的农村群众,不识字,误将饱含新四军将士对皖南情谊和一对父母对于孩子不得不留在皖南的难舍深情的好名字“皖留”,记作了皖南乡间常见的大牲畜“牛”,还是“万牛”,认为这个名字好,寓意病弱的孩子能够长得壮壮的。这看似啼笑皆非的善意错误,恰恰反映了一对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乡间父母,对收留的孩子胜似亲生的万般深情。纪录片对这个关于名字的误记,以及其引起的给孟皖留和母亲相认带来的曲折,进行了较细致的交代。这个误记也恰恰反映了语言学上安徽南部方言区的声母n、l不分的情况,更显得误记的真实可信,悄悄地点名了泾县的风物风俗等地理空间和文化特点。
在20世纪40年代初皖南地区的白色恐怖下,国民党反动派对新四军及其家属是疯狂地搜索、迫害。纪录片通过知情人回忆讲述,详细还原了詹家夫妇为了保住小皖留所遭遇的生命危险。白色恐怖年代是拼死守护,而在相对平静的生活中,养父母在清苦的情况下总是偏爱孟皖留,孟皖留生病,养母连续三四十天衣不解带地看护;家里无法养育孩子们,养父母把亲生大女儿送给别人家做童养媳,留下孟皖留……正是这些平凡的私人历史的细致讲述,为我们塑造了人民群众的伟大牺牲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孵化出了女儿的感恩反哺,才有了今天的红色血脉赓续和对于红色精神的追寻与传承。
该片的诗意镜头具有东方气韵。《云岭的孩子》努力做到了美的价值和美的艺术的统一。纪录片运用了克制的虚化的情景再现,意象般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同时又通过空镜头的点染和反复呈现,实现了东方优美诗意的表达。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云岭的孩子》在用平实朴素的访谈与少量的情景再现来还原事实之外,每隔几分钟点染一两个景物空镜头,用壮美的山水和秀雅的江南草木来缓解观众的接受疲劳,激发审美体悟,优化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比如,用盛开的嫣红杜鹃花来表现泾县云岭的秀美与红色革命精神;讲述詹刘氏夫妇自己的孩子夭折,出现的是枯萎的荷梗上部折断而耷拉一边的干瘪褐色莲蓬特写;生活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解说词声画对位的是绿叶枝头的娇艳的花朵。还有表现皖南山间云雾奔腾、稻禾连绵、田畴千里、白墙红瓦的高空下的远村……有山河之美,有人间烟火之美,充分彰显了中国审美旨趣。
纪录片《云岭的孩子》,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融合表现,做到了对于人民伟大精神的书写,做到了对历史的深沉致敬。(作者系bet356唯一官网体育部校共建副院长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