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喜迎党代会】从毛虫到蝴蝶:传媒学院的四年蜕变

    长长的夏风,流连的时节,飘香的往事如在眼前。

    再过几天,传媒学院2010级学生就将离开安徽师大这个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港湾,奔赴人生的下一个驿站。

    一起走过的日子,难说再见。2010级,这是传媒学院成立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他们伴随着年轻的传媒学院一起经历,一起成长,多少回欢歌伴着泪水,多少次飞翔伴着梦想。

 

  

    群鸿飞四海,大爱留故园。当年的小毛毛虫已经成长为今天美丽的蝴蝶,他(她)们将为传媒发声,为师大代言;他(她)们将是学校最亮丽的名片。

    四年,该如何倾诉这青春无悔的华年;四年,又该如何叙说一个学院的蜕变?  

 

足  迹 

    ◎2014年3月,传媒学院申报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点,在全校上下的支持下,最终学校评审第一,全省评审小组第一,大组全票通过;

    ◎2014年3月,传媒学院相关专业自主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近4300人,再创新高;

    ◎2014年4月,传媒学院引进博士3名,高技能人才2名,考取博士3人,学院博士教师从成立时的8人(含在读)迅速提升到目前的23人(含在读),还有26位教师正在准备考博士;

    ◎2014年5月,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传媒学院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2014年5月,学校开展A类特色优势学科领域申报遴选,经校外专业评审,传媒学院“媒介文化与传媒产业发展”项目名列社会学院(徽学)、文学院(中国诗学)之后,位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第三名;

    ◎2014年6月,传媒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学院成立以来已经连续四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2014年6月,截止6月18日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0%,暂列学校第2位;

……

    这是刚刚成立四周年的传媒学院近期收获的一份成绩单,这是学院成长的足迹。在成熟的学院看来这些也许很平常,但是对一个年轻的学院来说,每一点收获都是汗水的浇灌,每一份成果都是前行的力量,每一次进步都是全新的起点。四年来,他们就是这样一次次的追求,一次次的奔跑。他们深知,在迈向高水平应用型学院的路上,奔跑是他们唯一的存在方式。 

 

   

    四年来,这样的成绩单还有一连串:

    在专业建设上,2010年,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分别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2013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为安徽省特色专业。

    在平台建设上,2012年,学院获得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并成为“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3年,学院成为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全国10所先行试点的单位之一;2014年,学院正在申报教育部、中宣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在学位点建设上,2010年,学院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得新闻传播专业学位点,并开始着手申报目录外二级博士学位点。

    在队伍建设上,学院成立时只有2个教授,现在已有7人,高级职称教师已达到24人;学院成立时,全部41位老师只拿过1项省社科项目。四年来,已经先后承担了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厅局级科研项目,以及安徽省政府重大招标课题等20余项应用研究课题。

    在硬件建设上,学院积极申报并获得中央财政项目、文化强省项目和提升计划、振兴计划项目资金1400万元,整合企业和社会力量获得资金400多万元,建设了“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现拥有30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学院正在建设校园电视台和一批高水平的师生工作室。

    每一份成绩都来之不易,都凝聚着学校上下对这个新学院的关爱和支持。在成绩的背后,他们深知还有很多差距亟待弥补,还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探索应用性专业办学规律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历  程 

 

    一所大学将四个学院的6个专业整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本位主义,一团乱麻,还是化学反应?

    创业维艰。从传媒学院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就有无数的未知摆在他们面前: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院,能建一个什么样的学院,哪些专业应该整合进来,专业如何整合,师资如何加强,学生如何培养,保障如何到位?这一个个问题,每一天都在考验着这个新生的学院。王伦校长就传媒学院的筹建工作先后发表四次谈话,他说:“老办法已经证明适应不了应用性专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师范类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不为传统束缚,不被困难吓到,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杀出一条血路”。顾家山书记强调,“必须把传媒学院作为师大应用性专业综合改革的实验区,就像中国的深圳,办成学校的‘特区’”。

    带着学校的嘱托,传媒学院筹备组一班人在组长李琳琦副校长带领下,踏上了征程。

 

 

    ——换道并轨。传媒学院成立时的六个专业来自四个学院,门类不同,专业有别,文化各异。建院之初,摆在学院面前最突出、最迫切的课题是如何统一思想、共谋发展。为此,学院党委提出了“换道并轨”的口号,换的这个“道”,就是争先进位的发展之道;并的这个“轨”,就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轨。学院成功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大会根据社会形势和学院实际,确定了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积极应对文化产业及新兴媒体迅猛发展态势及其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做好现代传媒、实力传媒、青春传媒、幸福传媒等四篇文章,努力建设全新模式、特色发展、省内领先、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学院。

    ——凝聚人心。思路决定出路,道路决定命运。在学院发展蓝图的激励和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全院师生蕴含在心中的梦想被重新点燃,干事创业的激情被有效激发,呈现出蓬勃的气象。从第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的“带着梦想起航”,到元旦聚会的“梦想、突破、改革、关怀、家园”;从第一个学期末总结会的“奠基:决定传媒未来的七个月”,到成立一周年总结会的“在路上:将教育改革引向深入”,传媒学院每过一个阶段就会梳理来时的路,这一次次的大会报告就是学院的战斗动员。传媒学院坚定地奉行学院属于师生、学院为了师生、学院的发展依靠师生的思想,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师生的信任和拥护。目前学院的整体状态积极向上,人心思进,氛围和谐。来自四个学院的师生,在这里携手共建,包容共享,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感受了浓浓满满的关怀。

 

 

    ——战略引领。学院从实现办学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出发,实施了应用化、博士化、国际化和年轻化四大战略,引领学院发展。学院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选派孙然老师到中国网络电视台兼职主持人,推荐马梅到芜湖电视台担任兼职副台长,推荐陈接锋老师到湖北电视台任频道总监,邀请芜湖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金昌龙到学院挂职任教;学院坚定实施博士化战略,力争三年内博士教师达到40人;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世界知名学府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每年选拔若干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学院还把一批有能力、肯干事、潜力大的同志推荐到系主任、专业主任岗位上来,推动事业发展,培养未来中坚。

    ——专业自主。学院成立以后,就根据新的办学理念和要求全面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秉承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了供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重新确定了专业定位,设置了“阶梯化”培养计划和“模块化”课程教学,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课堂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学院将办学经费直接配置到各个专业,确保专业拥有高度的建设自主权。学院落实了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了专业年度考核和奖励制度。在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传媒学院的各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中去,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喜报频传的喜人局面。 

 

   

     

  ——实践育人。学院经过四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教育体系。一是设置了“作业—作品—产品—商品”四级专业能力培养提升标准;二是依托中央驻皖媒体、省级主流媒体、地市主要媒体和学校媒体,构建了四级联动的实践实习基地体系;三是围绕“课程实验、实验课程、联合作业、课外拓展、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立足校内构建了“2211”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好2个“中心”,以学院3、4号楼为基地建设“传媒与艺术综合实验中心”,以花津大礼堂为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意与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办好2个“节”:上半年举办“江南片大学生电影节”,下半年举办“传媒创意文化节”。建设1个校园电视台,1个学生礼仪队。学院践行了“师生同台,专业一体”的理念,在这些平台上实现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等新闻传播实践环节和专业技能的一体化。一批批学子在这个实践教育体系中成长,摄影专业李雪聪同学获得“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唯一的个人一等奖,新闻学专业陈媛媛同学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作品大赛消息类二等奖,广告专业一批同学作品入围全国广告大赛,文管专业赵雅兰同学获得第五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唯一的特等奖,并获得全国三等奖和新增设的“交叉创新奖”;动画专业马草原同学获得第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全国总决赛数字媒体设计类(专业组)三等奖;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何岸图同学获得合肥电视主持人大赛总决赛最佳人气奖,空乘专业束曼同学获得第九届2013中国—东盟礼仪形象大使大赛亚军,还有一批同学代表学校多次获得全省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一等奖,等等。2011年,曲欣悦、孙静两位同学分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和校研究生会主席。2012年,吴嫣然同学担任校大学生艺术团团长,童心同学担任校青年通讯社社长,焦睿同学担任校大学生记者团团长,白力民同学担任师大传媒联盟社长,冯李华同学担任《安徽师大报》学生主编,一批集体和个人获得校级以上“十佳班集体”、“十佳事迹”、“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这是学院实践育人工作结出的硕果,这是学院最亮丽的名片!

 

  

 

 

声  音

 

    ※我每次和传媒学院在一起,总是能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科研处处长  陆林

    ※传媒学院给我们最强烈的印象就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他们想干事。

                                                                                   ——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副校长  李进华

    ※一个大学的二级学院能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理解得这么透,抓得这么实,我敢说这在全省高校都是凤毛麟角。

                                                                                    ——省委第十七督导组副组长、安徽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灿平

    ※这次来传媒学院考察调研不虚此行,我如果在这样的学院工作,一定会感受到很幸福。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兴成

    ※我给传媒学院的评价是六个字:有激情,在状态。

                                                                                      ——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汪家驷

    ※我三十年来师大三次,但是这一个月来了传媒学院三次,就觉得这个学院有闯劲、有希望,是个可以合作做事的地方。

                                                                                      ——安徽省企业联合会会长、原副省长  吴昌期

    ※四载的奋斗为传媒学院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完成试验区的使命做了宝贵的探索。这些成绩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学校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殷切期望,离不开学校各部门和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离不开传媒学院筹备工作领导组为传媒学院建设付出的心血,更离不开传媒学院四个母院的哺育和滋养,所有这些传媒人将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传媒人 

 

梦  想

 

     2013年底,机遇再次垂青这个年轻的传媒学院,学院有幸成为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实施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全国10所先行试点的单位之一,同时还在全力申报教育部、中宣部组织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统一部署,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与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确立了“建设一流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部校共建传媒学院总目标,将从六个方面开展共建:共建管理体系、共商培养方案、共建核心课程、共建双师队伍、共建实践体系、共建研究平台。通过共建,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视野广、纪律严、作风正的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推动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传媒学院加速发展成为定位科学、模式创新、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传媒学院,使之成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和示范教学基地、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继续教育和干部培训基地、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

    部校共建的平台给传媒学院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四年一瞬间,传媒人征程未洗,又打起行囊再出发。这个成立四年的年轻学院再一次乘着梦想起航,她将面临着前进道路上再一次的蜕变。

    传媒学院,奔跑着,在路上。

    青春传媒,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