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传媒学院邵振奇老师应邀参加第二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

    “2012·中国上海 第二届口语传播高峰论坛”于11月9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开幕。本届论坛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闵行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杨德妹,上海市电视台副台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尚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前副部长、解放日报总编辑丁锡满等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全国各知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曹可凡、陈蓉、何婕等荣获“金话筒”奖的一线播音员、主持人共聚上海,围绕“口才与人才”这一论坛主题,就口语传播理念在电视新闻改革中的运用、媒介融合环境下主持人角色与功能转型分析、广播电视口语传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未来走向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生动活泼的演讲和交流。

    随后,来自全国知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邵振奇老师在上海广播电视台“金话筒”奖节目主持人、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陆澄先生的主持下,首先介绍了传媒学院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招生规模等情况,进而对传媒学院“学院+公司”的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以及传媒电视台这一实践育人平台进行了重点阐释,邵振奇老师重点就综合性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式问题发表了看法。他指出,综合性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德才兼备、声形俱佳”这一大方针指导下,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夯实基础,实现“以播为主,一专多能”。应致力于培养“四个一”人才,即: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张巧嘴、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厚基础、一个特长。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以通识教育为先导、专业教育为基础、社会实践为保障。通过梳理广州大学“2+2”和暨南大学的三语培养等模式,邵振奇老师强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学科,也是一个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得不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有多种体系,也可做各种探索,允许存在多种教学实验途径和特殊教育技巧。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积极整合资源,突破培养瓶颈。应坚持教育理念市场化、   教学方式科学化,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邵振奇老师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传媒学院的发展方式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今后应加强校际交流和协作,取长补短。邵振奇老师还就戏剧与影视、新闻与传播、媒体语言艺术等相关专业的硕士生招生要求、专业特色、导师团队以及部分广播电视媒体的人才需求情况向部分高校代表和媒体领导进行了沟通和了解,以期为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同学日后的发展明确目标、早作打算、理清思路。

    口语传播是人类表达文化之根。“口才”已成为“人才”的构成要件和显著标志。本届论坛对口语传播和人才培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明确了社会科学界和各阶层人士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对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帮助。(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