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动态 >>
“新闻故事汇”第五季:刘杰带你走进头条背后的故事

      3月25日至29日,刘杰“新闻故事汇”第五季开讲,2016级、2017级、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分别聆听了“新闻故事汇”。

      一

      3月25日下午2时30分,我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社安徽分社原社长、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杰携第五季“新闻故事汇”和2016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重逢于2010307教室。本次讲座由赵忠仲老师主持,讲座主题分为“脊梁”、“铁壁”、“抢的学问”三个模块。
      刘杰以人民日报手机版上一则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点击率达四百万的新闻开题,以习近平主席这样的国家领袖的情怀,延伸提及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引入本次讲座的第一个主题——“脊梁”。几十年前鲁迅有一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此他担起了新文化的脊梁。刘杰便指出“脊梁“是责任与自信力的凝合体,而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脊梁,由此联系到《安徽铸造工业发展脊梁》,安徽改变落后的经济状状,选准突破口,抓住三低,外向带动发展、完善城镇化、平衡区域化,借用”二八定理“规划安徽经济发展,即以合马芜铜为发动机“点亮金三角,照亮江淮一大片” 。做脊梁报道时,记者应以战略眼光瞄准锻造精神,吃透新闻材料,善于发掘问题,根本重在事实厚重。工业真正坚挺起来,步步踏实干,使得安徽从泛长三角地区到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除《安徽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工业化进程》外,刘杰专门解析了头条报道《安徽:工业化锻造发展脊梁》行文结构,表示对后两部分的引用古文的小标题的赞赏,告诉大家做新闻就是要抓住最亮点,提升文学素养让报道内涵更上一层楼。“脊梁”主题部分以人民日报的文章《行走的脊梁》作结,脊梁贵在敢担当,记者要抓透有思想的主题,“虽是无冕不称王”,也要有自己的思考、迎着问题往下挖掘研析的决心。
      “记者不是简单的新闻记录者,还要帮助认识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改造世界。”刘杰渴望筑起真正的“铁壁”,这铁壁,需要钢铁意志。这部分讲到安徽的洪灾,刘杰笑着说自己从省报到人民日报的契机,现场翻开了一叠报纸,朗读了抗洪救灾后于北京召开的灾后大会的稿件,字里行间是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对人的记挂。
       对于灾情,报道要有火线味道,紧跟直上,报道文字需简洁紧凑,水情、战情方显清晰。而真正的铁壁在于管长远,打造永久性堤防,更要有现代化科学支撑,记者要做根除水灾害的高水准的“三有”报道,也需保有忧患意识。“水多,大洪水;水少大旱;水脏,大污染。”刘杰最后以《安徽治理淮河污染开始攻坚》为例,讲述治理淮河污染的故事,借用卢新宁的话作这一部分的结束:“有人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记者要追求新闻有比一天更长的生命力。”
       刘杰又给大家讲了“抢”的学问。“抢”是不争的论题。刘杰摆出实例:2003年淮河洪峰抵达水位警戒线,王家坝开闸泄洪,本着“人民至上、大局至上、生命至上”,上前线抢新闻,刘杰直赴第一线,由于现场各家媒体齐聚,各家轮番上阵。刘杰和同事二人以新角度切入,即瞄准沿线党员干部在抗洪救灾中发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收集一线素材、利用活材料,构思报道框架。完稿并发表后,影响甚大,比如省委赶制了5000枚党员胸章送往第一线。除此之外,刘杰又回想三十多年前的一场大水将二十多名矿工拦在了井下,这次的矿难报道,为了报道矿难情况,也是心系矿工,刘杰吃睡在现场,以时间为经、以事故为纬,“井下矿工呼救,救人,救人,救人!”
       抢在报道思想最高点上、抢在宣传最佳时间点上、抢在最鲜活的素材上、抢在合适的表现方式,还得有合适的体裁,大局块状报道,矿难线状采写,“抢出头条鲜活度”。
       两个半的小时过去了,三课讲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包含众多启发性建议。赵忠仲在总结时说:“刘杰老师用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为今天的讲座开了好头,从主席的家国情怀联系到了记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是当下的热点,正和最后一个主题‘抢’的学问契合。”不少同学表示自己有了新的感悟:什么时候意识到了自己是一名记者?当你想到人民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说不完的话的时候。

                                                                                            二
       3月27日下午2时30分,人民日报安徽分社原社长刘杰记者在2050302教室给2018级新闻传播类1班、2班的学生带来了“刘杰故事汇”第五季,新闻学专业主任肖叶飞教授主持。本次故事会的内容为第三十讲《把绿写进人心》及第三十一讲《解“渴”》。
       第三十讲《把绿写进人心》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刘杰记者报道安徽植树造林、绿化江淮重大新闻过程中的故事。当年的报道用上了对比法,叙述了安徽如何从缺林少柴到跨入全国绿化先进行列,以对比显发展,从对比知优劣,凸显了该报道的新闻价值。刘杰记者说,当时为了兴林富民,政府制定了“五八规划”,规划有结果,报道对于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工程,要真正做到“把绿写入人心”,必须有激情,记者要带着感情采写新闻。
       第三十一讲《解“渴”》报道的是山西这样一个“缺水少绿”之地,山西每年采煤破坏水资源10亿立方,塌陷和水土流失占全国60%以上。全省50多万人常年奔波在找水运水路上,山西决定用3年时间解决240万人口饮水问题,解渴是最大新闻。“作为记者,最关心的是百姓的需求”,刘杰说道,“新闻报道必须源于生活,忠于生活,解山西缺水之渴的头条消息需要用心采写。”
       三个小时的故事分享以一班刘启东同学和二班温海连同学的会后提问做结。最后,刘杰记者对大家说:“头版是人民日报的脸面,头条是人民日报的眼睛,怎样让眼睛亮起来,是我们记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
       3月28日下午2时30分,刘杰在行政楼2010307教室给2017级新闻专业的学生分享了头条背后的故事,新闻学专业副教授桂万保老师主持。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记者刘杰不疾不徐地说着,带有砀山调子的普通话使得2017级新闻学的学生们听得饶有趣味。
       多一点哲学智慧——治大国犹如烹小鲜,治公司亦然。
       记者刘杰首先谈到了如今的中美关系,并借习近平主席访欧,谈及了文化中的小与大的问题:国中之国的摩洛哥,小而富有魅力,甚至与中国古老的文化有几百上千年的联系。一个国家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土地的广阔,而在于内涵的深厚,这是哲学的智慧。
       其后刘杰又援引了自己登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关于荣事达公司的一篇报道,通过对荣事达企业迅速发展与其刊发的《荣事达的哲学大视野》的描写,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合,另辟蹊径,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将一篇企业报道以哲学论述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治理公司,本就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些都暗合企业的发展规律。
       荣事达企业老总说:“高峰不是顶峰,发展不是成果,我们永远在路上。”市场如战场,纵然危机四伏、炮火连天,却依然少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保驾护航,用哲学来推动企业改革,实现经济和哲学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前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治国理政中,需要有哲学思维,在企业发展里,也需要有科学的哲学思想体系做指导,更不要说新闻报道,处处都透露着哲学的意趣。
       有准备和有情趣——磨刀不误,情趣犹在。
       在下半场,记者刘杰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驻山西的工作经历。作为一位安徽北部的人,到了太行山西陲,却也着实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抛却当地难以适应的自然气候条件不说,面对自己的手头的工作也是一头雾水——做有关山西农业的报道。山西那么大,而自己对山西几乎一无所知,自己只好硬着头皮参加了当地的一场特色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他用一张纸简单手绘山西地图,将会上提到特色农产品一一做了标记,两个多月下来,那张纸上已是满当当的各种记录。
       刘杰拿着手中的那张手绘地图,向同学们展示,他说:“搞任何报道都需要准备大量查资料从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准备越充分,报道起来也就越容易。”
      要走基层,要说好基层故事,除了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有着一股子情趣。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上刊登的写山西农业的报道,除了客观真实,还夹杂着一股子泥土味儿,那是双脚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心贴心的交流之后得来的。这篇报道刊登不久,山西省副省长就发来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刘杰对山西的这篇头条报道,真实中透露着温度和重量。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站在那高处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课程的最后,桂万保老师说:“刘杰记者的讲述以小见大,整个课程一直都是激情澎湃,兼具理论知识与专业实操,所讲述的例子又十分有趣,充满哲学意味。这些都是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必备的要素。除此之外,做一名好的新闻人,也要有勤奋踏实的态度,用心对待每一篇创作。”所以,当我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带上富有哲学的头脑,花点有意思的小心思,你就可以深入基层,去找寻泥土里的芬芳气味了,这将会是一场奇妙的旅行。(文/钱帆帆、汪慧、陶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