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文南词腔声声有力,支教义工步步紧随

    夏色已看成烈酒。早晨的宿松孚玉山宾馆旁的小巷里,开始了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县城大街上来往的车与人熙熙攘攘。几抹显眼的蓝色和红色夹杂在其间,这是集合在宾馆前的赴宿松实践团队的文南词调研小组的组员,他们准备启程,去采访新黄梅演艺公司的经理陈诚。二十分钟过去了,再次集结了一批人,他们是支教团队,前往宿松县青少年宫进行第二天的招生工作。

               送戏进万村,坚守半百年

    上午9:00,文南词调研团队按照原定计划来到县城的黄梅剧团,与陈诚经理就剧团的发展情况、文南词的展演及他个人成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据陈诚介绍,由于省级项目“送戏进万村”的影响,该剧团每年会有接近数十场戏曲演出在农村举办,不仅是当家剧种黄梅戏的服务性展演,推出的还包括宿松文化“活化石”——文南词。毕业于戏曲学院的陈诚,不仅是一位国家二级演员,也是剧团的负责人和县级文南词传承人。他给组员们介绍了很多文南词的相关内容,如文南词与姐妹腔黄梅戏表演时的相通点与大致差异、民营剧团现存的明显问题等。

    “不患不能柔,惟患不能刚;惟刚斯不惧,惟刚始有为。”这是文南词调研组下午采访完省级文南词传承人高荣生对老人的一致评价。走进高荣生老人的居所,言不出而感朴素生活气息。一张干净的茶几上摆放着一张有些皱巴的报纸,搭着一副金色边框老花镜,围着茶几的是几张绣着花的沙发。高荣生从十六岁接触文南词,到如今已有五十一载,家人的支持、自身的不放弃,透过老人介绍搜集资料时遇到的感人事迹,我们知道老人的坚守已成了一种秉性。老人的现场清唱,字字发自胸腔,声声有力,队员们齐齐盯着认真唱曲的高老师,不时地发出惊叹。谈及文南词发展现状与未来时,高荣生不自觉地微皱眉头,眼神如炬,他表示现在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些前人传承下来的东西,他的衣钵没有人继承。

            招生如火如荼,彩排稳扎稳打

     支教组的队员一上午都在与十几岁的孩子们及为他们报名的家长打交道,青少年宫三楼挤满了欣喜于培训班的开设的人们。笑声与问答声的交融、大学生与初中生的相处、家长与小老师们关于课程的讨论……各样的场景,在镜头下反映出最先期待的成效的初步实现。招生名额满员后,截止报名,支教组组员分类整理学员信息并整合。

    下午3:00,支教组与团县委工作人员就明天的开班典礼的具体细节、开班后关于孩子接送与在青少年宫活动时的安全问题进行商讨,并与义工协会之间敲定最终的课程方案。会议结束后,支教组进入开班典礼的彩排流程,从主持人的致词到安排宿松县教育局、文广新局的领导发言,从志愿者宣誓到队员带来朗诵节目,一个环节进入尾声,又一环节兴起,紧凑连成,争取取得更好的展现效果。

            人生多有不如意,义工精神应长存

    另外,义工协会小分队按照之前的对接商量,下午3:00对宿松义工协会组织文明创建部部长李跃玲开展了一次专访。李老师结合自身实际经历和多年义工体验,分享了她的工作情况和印象深刻的义工经历。说的时候,她的眼里都是光。采访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李老师详细说明了义工协会组织的现状,述说了义工协会组织对她的影响以及她通过这个组织在练达人情时邂逅的更多收获。

    除了专访专门人员,忙着义工协会调研的组员将上午打印的150份纸质版问卷进行沿街发放、解释和回收。同时,电子版问卷也在积极地向外分发传播。

    向晚,百事俱眠,忙碌一天的队员要将今日所搜集的资料、采访的成果、招生的人员信息都整理成清晰的文字或表格,每个人的宿舍里都摆放着工作时用到的各类器材。第二天的工作在各组组长的分配下明朗了不少,明天上午的传媒素养普及培训班的开班典礼也让大家隐隐期待着。(文/钱帆帆  图/张紫月、叶静、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