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 文南词传承人陈诚:坚守者耐得住清贫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与黄梅戏有姐妹腔之称。作为一枝根植于民间音乐艺术的奇葩,文南词从最初的民间卖唱形式,发展为完整的民族艺术,生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南词的传承却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陈诚,新黄梅演艺公司的经理,同时也是黄梅戏剧团国家二级演员。记者摸索着路来到了他平日工作的地方,工作室里的光线不是很明亮,一张办公桌上堆着一叠材料,摆着一台已打开的大屏电脑,陈诚就坐在桌前,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他正与身边的员工交代任务。他带领的这个剧团是当地唯一一家专业剧团,既演黄梅戏,又将宿松地方戏文南词作为重点对象推放出去,以宣传带动传承。

                 “12岁考上艺校学习戏曲” 

    三十五岁的陈诚从艺校毕业、进入剧团有20多年了。老家的文化站开展关于文南词之类的活动让幼时的陈诚对戏曲耳濡目染,再加上在文化馆工作的爷爷的熏陶,深爱戏曲的他在12岁的时候考上艺校。他在学校是刻苦的、综合条件较好的学生。毯子课上练功时,胆大的陈诚看师兄师姐们后空翻,便偷偷地学,晚上复习练功就模仿他们自己练后空翻。第一次,一个利索的跟头,但由于老师没有教技巧,陈诚只是模仿动作,被第一次成功的喜悦指使着翻了第二个,嘴直接砸在地上,牙齿把嘴唇戳烂了,满嘴都是血。“还有一次,前空翻的时候,下来的时候一下子就把韧带拉伤了,回家休息了两个月。现在每次变天的时候还会痛。”嘴里这样说着,陈诚脸上带着淡笑。

    当问及多年表演经验带来的影响时,陈诚慨叹:“坚守者耐得住清贫!”。每位表演者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跟这些影视演员迥乎不同。

 “剧团每年都会参赛”

    据陈诚介绍,他管理的这个剧团原名叫宿松县黄梅剧院,2010年经改编后发展成为国有企业——新黄梅演艺公司。转企改制后,剧团内部活了起来,既发展传统戏剧,主推黄梅戏与文南词,又自行创作新剧目,包括歌舞与小品等综艺类节目;演出团队一边扎根基层,“送戏进万村”,一边盯紧市场,积极创收。

    从2008年文南词申报非遗,传承的责任落在了他们专业剧团身上。“文南词的保护单位是在文化馆,但是文化馆没有演出队,没有演员,没有一些专业人员,它演不了,也创作不了,宿松的专业剧团只有我们一个,从创台到演出可能只有我们能胜任。”陈诚说道。2012年时新黄梅演艺公司以原创文南词剧目《杨馥初》参加了当时的安徽省艺术节,陈诚获得表演一等奖,其他两个主演获得二等奖,将优秀组织奖、作曲奖、导演奖等奖项收入囊中。

    安徽省保留了两个与文南词有关的艺术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安徽省艺术节。新黄梅演艺公司每一届都会轮流参赛,并获得不俗的成绩。每场演出在排练时,这帮人马都会精心打磨每一句唱腔,完善每一个舞台动作。

              “文南词的发展缺少机遇”

    2008年6月7日,文南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梅戏流传到大江南北,文南词停滞在宿松县没有走出去,陈诚说:“虽然文南词起源比黄梅戏早,但在黄梅戏发展的时段里,没有人把文南词优秀的部分给挖掘出来,只有宿松县这一个地方的人去唱它,缺少机遇。”一曲《天仙配》唱遍全国,黄梅戏红极一时,陈诚借此来强调宣传的必要性,让民众对某种戏曲从知道到熟悉,对于一种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南词缺乏统筹的平台,又束缚于区域性的局限。虽然宿松县有十几家会表演文南词剧目的民营剧团,但老龄化与市场性突出,演员均不是专业的。他们的唱腔、基本功等综合能力不强,演不出什么大戏,因此新黄梅演艺公司经常会派专业老师免费指导民间剧团排戏。

    文南词节目与现代的融合不能光靠新黄梅演艺公司就能做到,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它的市场效应。“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它创作好、挖掘出来、保护好,把高质量的曲目给观众展示出来。”面对记者的镜头,陈诚显露的是坚定的决心。

               “最大的问题还是人才”

    “现在经过这么些年改制,公司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问题。剧团的发展需要一拨招十到十五个青年演员才能形成气候,形不成气候很难培养出人才。”陈诚向记者解释道,改制之前从学校毕业到这个团里,经过考核就能有编制,相当于铁饭碗。签约劳动合同代替事业编制后,受到社会影响,条件好的年轻人不愿到县团来,有意愿来的待不了多长时间,剧团花三五年的精力去培养人才,等成材了却留不住。

    剧团的长远发展,需要年轻力量。“不论是剧团的运行,还是戏曲的传承,都得有年轻人去做。像文南词的传统伴奏乐器四胡,如今没有后辈想去学了。”陈诚有些担忧,“我们积极地向政府反映,希望招十五到二十人送去专门学习,然后等他们毕业了再回来。这样有助于留住人才。”

    陈诚除了日常演出的排练,还要兼顾公司的运转。经过多年的艺校戏曲学习和舞台经验积累,使得他收获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咬字、归韵、台步等表现形式都形成了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一直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他深知年轻人才对于文南词传承的巨大作用。

    现场为记者清唱曲子时,陈诚的眼睛里有光。屋子里面挂着四张他的剧照,现实中的他更加有戏曲的味道。一个挑眉,一次轻微的摇头,一回声腔曲调的转换,都为人所动容。正如他所说,因为喜爱,所以踏上了这条戏曲艺术之路;因为责任,所以传承着颇具乡土气息的文南词。

(文/钱帆帆  图/张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