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文南词起少年时——周天柱: “90后”戏曲传承人的“意外”人生

     一头站立的黑色短发,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乌黑深邃的双眼,眉宇之间英气十足。现实的他和剧照上的有些不太一样,整个人看上去阳光、干练。

    见到周天柱已经是下午3点,原本约在上午9点的采访,因为他的忙碌而被延迟。他看上去并不严肃,一个红色的“魔音耳机”轻巧地垂在脖颈上,显得有点随意,全身散发的尽是一股青春的活力。

    讲起自己关于戏曲的经历,周天柱滔滔不绝,语速飞快,眼光犀利有神,窗外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丝毫不会影响他。作为国家二级演员、安徽省宿松县的戏曲传承人,周天柱是唯一一个“90后”青年,从毕业到现在,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会有上百场。

从“意外”到拼搏

    当问及自己当初为何报考戏校,周天柱淡然一笑,称其就是一个意外。“我从小讨厌戏曲,因为我觉得那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周天柱坦言。他本身不太喜欢读书,但非常喜欢唱歌。“当时刚好市黄梅戏院校在我们这儿招生,我爸就让我去试试,起初我极其不愿意,从心理上就排斥。”后来迫于无奈还是去考了,因为自身喜欢唱歌,对于旋律略懂一二,周天柱也没有料到自己这么容易就被录取了。

    回想起第一堂课——训练唱腔,他的表情略显尴尬,“唱戏于年轻人来说而言,当时特别不好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深入,感触就越来越深,慢慢的就喜欢上戏曲艺术了。“我觉得音乐是没有界限的,黄梅戏在旋律上也很考验一个人的乐感,我逐渐学会去理解戏中的情节,模仿戏中的人物,最后便有了自己对人物的把握。”

从“残废”到蜕变

    对于一个15岁的小伙子来说,变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对于身为戏曲演员的他来说,变声却是周天柱唱戏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变声之前,我的嗓音特别好,钢琴的调都能唱上去。”周天柱自信地说。然而在变声过程中,他却遭受了一次巨大的打击,“声带变厚、声音变粗。当时就突然感觉自己唱不出来了,整个声音就不对了,特别难过。”医生说如果继续从事唱戏这个行业的话,基本就相当于残废。后来和父亲慕名去南京,找一位给很多歌唱家治疗过嗓子的喉科名医。之后的一年,周天柱没有吃过任何零食,喝过任何饮料,每天都是在中药病痛的陪伴下生活。

    这艰苦的一年对周天柱的帮助却很大。不仅让他在性格上变得更有耐心,而且一年时间的基本功练习,不断地观摩艺术大家的作品,让他开始对戏曲艺术有了质的改变,自身条件在各方面也都逐渐成熟。之后的2011年,他相继在学校的各种比赛中赢得了不少奖项,在全校的“唱腔比赛”,夺得校第一名。

从“质疑”到成功

    在青年黄梅戏演员中,周天柱可谓是年轻有为。2011年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省黄梅戏剧团实习。在周天柱看来,省剧团是一个世界顶级的黄梅戏剧团,从专业性到硬件设备,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他辗转回到家乡的一个黄梅戏演艺公司,开始为家乡的戏曲事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回到家乡演的第一部戏是《苏文表借衣》,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黄梅戏的姊妹艺术——文南词。对于苏文表这个角色,周天柱并不想演,“我对艺术是有要求的,文南词更有局限性,我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这个角色,轻易便不会去演,不懂装懂等于践踏艺术”,但后来迫于压力,还是演了这部戏,在演的过程中,他凭着自己对戏曲得理解,朝自己认为的那个方向演。之后这个戏拿到省里参加比赛,却让他意外地获得了个人表演二等奖。

    周天柱当时正在参加政府组织的“送戏下乡”演出,得知自己获奖,他觉得有些意外。获奖之后,初出茅庐的他,却频频遭受着各方的质疑,很多人甚至不愿意相信他能拿奖。但是面对质疑,周天柱从来只相信实力。后来的时间,他凭借实力,在2012年的首届中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以第四名的好成绩晋级决赛,最终在全国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赛上荣获“黄梅之星”。2013年又被评为安庆市年度最具人气黄梅戏“十佳演员奖”。“我觉得一个演员受到社会各界包括专家、普通民众的认可是最重要的,奖项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年轻,好几次拿奖我都觉得是意外。”周天柱这样总结自己的成绩。

从“演戏”到融入

    一个演员,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地气,要淳朴。演员在舞台上不是演给自己看,而是演给观众看,对于舞台上所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周天柱对于演戏的思考和定位。“演员表演就跟学生在学校读书是一样的,仅凭记忆,没有自己的理解,那是毫无意义的。演戏也是一样,只有你真正去理解这个人物,将人物刻画在心里,在舞台上才能更好地去诠释他。”

    回想起自己前段时间演的一部戏《半边月》(现改名为《汉史明月》),“过瘾”是他的最大感受。从人物到剧情,从表演到唱腔他都真情流露,甚至感动落泪。这部戏让周天柱第一次觉得自己达到演戏的最高状态——“人戏不分”。“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很多动作不是为了做而做,唱腔不是为了唱而唱,都是为了人物。”这是周天柱对演戏的一个最新诠释。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周天柱认为戏曲要想真正走出去,为大众所接受,群众基础必不可少。而群众基础的打造必须要从年轻人入手,让更多的年轻人去接受,这样所谓的传承才不会断。当今社会,像周天柱这样的“90”后青年戏曲传承人已然为数不多,但是这样一股青春的力量依然在默默地行动着,带来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

(文/郭雪萍、周宗龙  图/张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