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故园风清,怀想师大青年——记第15期新月读书会

    在师大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曾经涌现出刘文典、周建人、郁达夫、朱光潜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在菱湖之畔、镜湖之滨,著书立说,弘文励教。时间的脉络往前延伸,一代代师大人在青年时期的奋斗故事激励人心。五四青年节这天,新月读书会在大益爱心茶室举办以““故园风清,怀想师大青年”为主题的第十五期读书会,邀请何修豪、姚娜娇作为主讲人与书友们分享了他们眼中师大的大师们。

    姚娜娇为大家讲述的人物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她以《春风沉醉的晚上——怀想郁达夫》为题。“哪一个时代,可以不需要点火的人?”开头如是问道。“火”指的是什么呢?可以是新文学写作的火,可以是抗日救国的火,亦可以是警醒世人的火。当被问及郁达夫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学校里那条以他命名的路,除此以外,爱国、风雅等也是他的标签。

   “我对他的印象最深的是《故都的秋》里带着的悲寂寥的意味。还有《钓台题壁》中那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大概是他志向和情感不得志的抒发吧。”接着,姚娜娇从新文学角度的“5W”来介绍郁达夫。谁?时间?地点?什么?为什么?《春风沉醉的晚上》讲述的是底层知识分子与在烟厂的打工妹之间的故事;《薄奠》讲述的是一个人力车夫想买一辆旧车改变自己被剥削的境地,但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一家人的生活难以维持;《沉沦》讲的是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弱小的悲哀……郁达夫早期对革命失望,又激情呐喊前进;中期因为白色恐怖消极避世;后期用笔墨参加抗日战斗。“我认为,他作品里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但深处的灵魂是自己,他们内心的孤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着自己的脸。”

    姚娜娇最后说道,今天的青年人应该如何看待郁达夫?我们不必拔高,但是也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这个人,他身上有着时代赋予的意义。理事已经远去,物是人非背后还有他的青名。

    接下来,由何修豪主讲的《朱湘——何许人也》给书友们留下很多思考。没有过多介绍他的生平,而是从很多细节的方面来介绍。朱湘系宋儒家集大成者朱熹的后代,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故名。自幼天资聪颖, 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

“他的诗优雅、率真,富含韵律美,这也是近体诗的特点。”何修豪介绍到:朱湘极为自傲,他批评闻一多的《屠龙集》,一缺乏韵律美,二用字太文太累,三将幻想误认为想象。甚至说“闻君,我们可以说,一点判断力也没有。”

    同时,这样一个“文人”,在婚礼上,兄长要他行跪拜礼,他只肯三鞠躬。为此,兄弟俩发生了口角,当晚,朱湘夫妇离开了兄家。1927年9月留学美国,由于他非常孤傲,美国人对中国人又是冷眼相对,敏感的朱湘十分不快,在美国换了三所大学。两年后回国,受闻一多之聘,准备去武汉大学任教,因拗不过好友饶孟侃的力邀,欣然执教于国立安徽大学(今bet356亚洲版体育官网)。

    这样一个文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曾经不愿放下身段讨要工资,请女同事苏雪林代为讨要。梁实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有人说:“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现在看来,用这句话形容朱湘倒也合适。1922年,朱湘在郑振铎主持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诗歌、译文。其中的一篇,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新诗《废园》: 有风时白杨萧萧着,无风时白杨萧萧着,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野花悄悄的发了,野花悄悄的谢了,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红楼梦》里说,‘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诗人朱湘的一生真的是印证了这话。”何修豪总结道。“1914至1919年间,五四青年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在历史真实中又是怎样的呢?还有一些文人,像是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余音悠长,给在座的同学们留下绵长的思考。第十五期新月读书会留下的印象大致如此,记忆回到一百年前的五四青年身上,在他们身上还原了“厚重朴实、至善致远、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师大精神的内涵。生命韧如竹,人生的驿站不断向前,惟愿一路风景,一路传奇。(文/张亚丽  图/许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