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余杞敏:有一种坚守叫传承

      余杞敏今天接了一场演出,加上昨天晚上接的一场,已经让她的嗓子有一点沙哑。虽然她已经退休了,可是她心中一直有一个任务,将文南词传承下去。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板块等十几种,伴奏以四胡为主。

“我与文南词的不解之缘”

      小时候余杞敏生活在豫剧大省河南,那时候,她就喜欢跟在母亲后面去看豫剧,磅礴大气的唱腔,曲折的故事情节,无不吸引着余杞敏。戏曲的种子就这样在她的心中种下。她第一次与接触到文南词是在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她听到音乐老师在哼唱文南词,余音绕梁,婉转悠扬,她觉得很好听,便问老师那是什么曲子。“当时老师没有回答我是什么曲子,只是问我想不想和他学唱戏,我当时很高兴,立马就答应了。”直到现在,余杞敏都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因为就是那一次简单的对话,使她从此与文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那位音乐老师是原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编辑陶演,他曾经是严凤英的录音师,对文南词有着多年的研究。后来,她才知道老师当时唱的就是文南词。

      1975年,余杞敏顺利考入宿松县黄梅戏剧团。凑巧的是她考入剧团后,陶演老师也被调到县黄梅戏剧团工作。在3年的强化基本功训练中,陶演老师教了她很多关于文南的戏曲,她的演唱和表演技艺也日趋成熟。1990年,她担任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新学员辅导员,传授文南词的唱腔和表演。

“只要上台我就自信”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面对镜头,余杞敏笑着说她有点紧张,但是舞台上的余杞敏却自信大方,“只要在舞台上,我就只想着唱戏。”1979年,余杞敏参加陶演老师整理的剧目《渔网会母》中“母亲”角色的竞选,一共有3个人同余杞敏一起表演,最后余杞敏胜出,“我觉得我的优势是在唱腔的特色和韵味方面”余杞敏这样回忆道。就是这部戏借用了很多文南词的唱腔,余杞敏也凭借出色的演出获得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文南词是黄梅戏的姊妹篇,二者有相似的地方,所以她经常在演出黄梅戏时穿插文南词,这也是宿松县黄梅戏不同与其它省份的特点所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黄梅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上世纪90年代,是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最难熬的日子,那时候剧团的工资发不出来,余杞敏的很多同事改行从事其它行业了,可是她却不为所动,即使她的嗓子动过手术,脚也骨折过,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动摇过行走在戏曲这条路上的决心。

“成为非遗传承人是一种责任”

      2008年6月,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要扩大文南词的影响力就必须抓住抓住这个机会,成为传承人”。余杞敏这样向记者说道当初申报成为非遗传承人的目的。于是,她赶紧准备材料,然而,将材料交上去以后就没有了音讯。但是,余杞敏并没有放弃,三年之后,她又一次踏上了申报之路。“那时候,我老公骂我是不是疯了”。余杞敏笑着对记者说,因为申报需要提交一段演唱文南词的视频,她需要自己请导演,找摄影师,找人做后期剪辑,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费用都是余杞敏一个人承担。为了录制这个视频,余杞敏早上3点钟起床化妆,饿着肚子拍了一整天,加上多日的劳累,她得了严重的胃病,三天不能吃饭,生了5天的病,“那时候就在地上坐着,太疼了”。好不容易她在报名日期截止之前赶到了安庆,但是之前拍的视频却不符合要求,她又在当天下午赶紧在安庆找到视频影像公司,重新修改了她演唱文南词的视频,在晚上截止时间之前将完整的材料交了上去。

      让人欣慰的是余杞敏最终成为了全安庆是唯一一个获得了国家级非遗产文南词传承人这个称号的人。“那之后,我压力更大了,因为成为传承人意味着一阵责任。”到社区进行宣传与表演,免费给民间剧团编排节目甚至和他们一起演出。退休之后,她没有闲在家,依然奔波在宣传表演文南词的路上,到各个地方演出是她的常态。“我想要小朋友知道这就是家乡的文南词”。抱着这样的愿望,她通过各种方式当地的小学联系,成为小学的音乐老师,在课堂上教小朋友学唱文南词。每次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脸庞,余杞敏的内心就非常高兴,她说仿佛看到了文南词光明的未来。(文/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