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同乐剧团:曲调悠扬在巷弄厅堂

    这是宿松县一个平常的早晨,电瓶车穿梭在弄堂里,菜贩子在街口吆喝,茄子蒂上还沾着湿润的泥土,连日来的暴雨使得菜价水涨船高,买菜的老太太在菜贩子讨价还价。人民广场的西北角,聚集着七八位老人,他们坐在自己搬来的折叠椅子上,谱架上就摆着自己手写的黄梅戏乐谱,拉着二胡,唱着曲儿,一幅怡然自得的恬适。与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湖北黄梅或者受管辖的安庆相比,这个三省交界偏居皖西南的县城,如不是特别说明,很难想象宿松与黄梅戏有着不解之缘,曾经风行全国的“打猪草”正是从这里起源。可以说,黄梅戏的蓬勃发展,宿松占据重要的地位。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

    从唐朝初期的黄梅采茶调开始,宿松、黄梅一带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劳动、生产及生活中,由起初的无主题随意吟唱,逐步发展到有目的创作,直至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草野情趣的戏曲歌剧。

    安庆市宿松县是中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西与湖北黄梅县毗邻,这个算不上富裕的小县城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宿松县有很多黄梅戏爱好者,也偶尔会参加些活动,然而每逢有大型文艺演出,都是临时拉人组队,这给后期的排练演出带来极大的不便,也不利于打造精品剧目。于是,2005年桂嘉宁联合起县文化站站长李远利、黄梅戏爱好者陈小平建立起了一个黄梅戏艺术团,这是由专业剧团退休人员和业余文艺骨干组成的艺术团,艺术团的门槛很低,只要喜欢黄梅戏,就可以加入。这群黄梅戏的拥趸者为此取名为同乐艺术团。桂嘉宁担任团长,包括戏剧队、民乐队、管弦队、舞蹈队和临时合唱队四个部分,团员大部分是退休的中老年人。他们也会和安庆市、合肥市,还有湖北黄梅县、江西彭泽县的剧团交流互动,大家都来唱几段,提点意见,喝口茶聊会天,偶尔还会去当地的风景区走走。曾在池州黄梅戏剧团担任的乐队队长的宋仁义,现在退休后在同乐继续拉二胡,他说:“我在池州就听过同乐,同乐作为一个业余的黄梅戏艺术团不仅是在宿松县,在安徽甚至是全国都算是一个品牌。”说这话时,宋仁义翘起了大拇指,自己为同乐点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十几号人把小小的厅堂挤得满满的,开着空调,室内一片清凉。演员自己选歌,轮番唱,一轮唱完就歇会。休息时桂嘉宁的妻子热情地切了一大盆的西瓜,每人一大片。垃圾桶不够,籽儿就吐在脸盆里。摆在谱架上的乐谱都是手抄复印本。厚厚的乐谱大部分是桂嘉宁通过视频或者音频记下来的,这是项浩大的工程,要反复地听。一开始做这个,一个曲子需要5-6个小时,后来熟练了,缩短到2-3小时。之后再由其他成员抄写下来,打印装订成册。到目前为止,桂嘉宁已经写了120多首乐谱。老戏新戏他们都唱,有时团员们在网上听到好听的曲儿,就分享到“同乐”微信群,团员们都觉得这不错儿,那就由桂嘉宁记谱,大家一起拿着谱子学。团员之间时不时闹玩笑,调侃喊对方“角儿”,意思是大腕。队员问起桂嘉宁,当团长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桂嘉宁说:“基本是没有的。我们不是正式的剧团,我们都是戏迷。没有任务,没有约束,不计较,也不索取。所以我们很自由,高兴就唱,不高兴就不唱啊。”

    七月的下午,外面骄阳似火,马路上的行人撑着阳伞步履匆匆,没人回头。而桂建宁家的院子里挨着墙角的紫罗兰已经开了,墙角种的丝瓜、扁豆都爬着墙、牵着藤儿,和墙外的树枝缠绕在一起。屋里这群志同道合的人自得其乐着。

原生态的才是有味道的

    在宿松,如果你想看原汁原味的黄梅戏,并不一定要花钱。因为在宿松的街头巷尾,都有很多民间黄梅戏爱好者自发地进行表演,自娱自乐的同时,也将街道变成了舞台。他们没有戏服,也不搭戏台,唱腔身段也比不过专业演员,有时甚至没有观众。他们也不在乎,不过就是自己乐呵着,自己唱着。只要天气适宜,这样的场景基本每天都在上演。队员问开杂货铺的老板,哪里有唱黄梅戏的人?老板打趣道,这周围的广场都有,在宿松你可能找不到大商场,但绝对不会找不到唱戏人。

    然而即使宿松有着深厚的黄梅戏文化,在戏曲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黄梅戏走得很艰难。世事沧桑,时光淹没了人间多少兴亡事。如今依然坚守着的也大部分是老人,但这些老人之后还有谁呢。而黄梅戏究竟该何去何从。

    寒来暑往,东升西落。同乐艺术团已经成立十年有余,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有人也许会离开,也会有新人加入,而同乐依旧会在宿松的一隅欢迎任何一位热爱黄梅戏的人。(文/图 安师大新传学院赴安庆宿松实践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