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一身瓷工影 半生印坯情

    一双手,一堆泥,一辈子,一生情。7月15日上午,团队一行走进雕塑瓷厂寻访传统手工艺人,在岁月的变迁中体会愈发沧桑的手艺与渐忘的容颜。

    灰白的厂房一隅,墙缝裂开三米多长,红铁栏窗户半开,两米长的木桌上叠堆着各式各样的模种及陶瓷。53岁的汪精华一早来到作坊,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印坯。但就是这样一位有三十六年的工作经验的老师傅,本该对印坯程序游刃有余的他,上一秒还在和队员侃侃而谈,下一秒面对镜头就紧张的不知所措,只能不停地重复拿捏着手里的瓷土,时而还会出现小小的差错。这样一位没有念过多少书的老瓷工,跟我们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现状。

    由于天气炎热,队员去的时候汪师傅正光着膀子,围着围巾拉泥、印坯、接模种、动作连贯而利落。当站在他旁边的老朋友开玩笑地说他这样光着膀子接受采访影响不好时,汪师傅笑着说道:“这才是劳动者的本色嘛。”

    从20多岁进厂当学徒,花了三年从师傅那儿出师再自己找活儿干,现在只要凭手感便可以觉察出模具的软硬以及还需要多少时间才可以晾干。 

    “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怕苦怕累,工资待遇又低,学的人逐渐减少了。”汪师傅摇摇头说,他曾经收过的两个徒弟如今都转行,只因“做不下去”,“跟我学手艺,我都不会收他们钱,但就是这样也没人想学。”据了解,在普通学校,学生学到的瓷器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适应实践的需要。学生大多学的是现代陶瓷工艺,而传统手工艺则少之又少。“传统手艺从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从师傅到徒弟每传一代就失传一部分,这是必然的,况且传统雕塑的销量也只是差强人意。”对此汪师傅也表示无可奈何。不过将传统陶艺和现代手工艺相结合,师傅还是举手称赞,认为这方面还会大有前途。

    对于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区别,汪师傅说:“现代陶艺作品的样式要丰富得多,销路也更好。但还是有很多人喜爱传统瓷器。

    ”喝点酒,打打牌,和工人唠嗑是汪师傅生活中常见的消遣方式。“平时工作时间很自由嘛,不像年轻时候得养家糊口,现在儿子们也会孝敬我了,工作量也少了。”汪师傅露出欣慰的笑容。

    但对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来说,工作量大,苦累,工资低,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生活保障。对此汪师傅感叹到,“这么多年了,也没听说过政府给过多少补贴自助,顶多部分企业里会有保险和养老金,但有效期也只有十年,没多少指望。”汪师傅的工作坊中电线凌乱散落在地上,挂在空中,墙壁裂缝近手掌宽,片片白漆摇摇欲坠。汪师傅说他们制瓷艺人的生活是平淡的,而在队员与汪师傅的交谈中,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他们知足而常乐的生活追求。

    厂房大门外的街道上富有现代气息的陶吧呼唤着时尚前卫的参观者,高耸入云的窑囱静静立在巷子深处,数不胜数的雕塑就在汪师傅手中成形,他与瓷器结缘的一生见证了景德镇雕塑瓷厂从1956年的建立到21世纪的兴衰沉沦。队员走的时候,汪师傅依然站在桌子前印他的一个个模具,低着头和队员说了一声:“再见,欢迎你们再来。”

    工于纤巧,典雅庄重是以汪师傅为代表的60年代制瓷人的传统制瓷风格,岂能让它成为千年的秘密,藏在颓圮的厂房里。传统陶瓷工艺精华正流失,手艺传承境遇尴尬,于政府,于热爱文化之人,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图/文--安师大赴景德镇暑期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