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暑期三下乡】从古柳到“茅坪烈士墓”:留存文化记忆,延续爱国基因

绕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沿途是蒙眬的山色,虽已是下午三点,但由于雨天潮湿的缘故,雾气迟迟不肯退散。

古柳广场和“茅坪烈士墓”坐落于安徽省金寨县青山镇茅坪村,这是茅坪村唯二的爱国文化印记,也是是茅坪村人独有的集体文化记忆。

至空:古柳蕴魂,向死而生

衬着蒙眬的山色、淅沥的小雨,从正面参看古柳,初觉震撼。粗壮高挺的树干宽两米有余,枝繁叶茂下丝毫看不见它曾被大火烧过的痕迹。

绕过石碑来到古柳右后侧,顿对这棵古柳的顽强生命肃然起敬。大柳树的树干呈扭曲凹槽状,树心已空,支撑着它站立仅是二分之一树干的树壳,从里到外都被爬上了斑驳的青苔。


1943年元年2月拂晓,日军入侵茅坪,将夜宿茅坪的军警、丁役、商旅、学生以及当地群众共计562人抓走围困在河滩,并进行残忍杀害。三百多米长的茅坪街则被大火点燃,街旁400多间民房多是草房,很快被大火烧为灰烬,而这棵柳树也被大火殃及,烧烤数小时,致使树皮坏死。

数年以后,柳树的树心枯朽,数株侧干因缺乏营养而先后枯折。按照自然常理,这棵柳树应该从此变成朽木,然后腐烂,渗入土壤,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但它是“茅坪惨案”的“亲历者”,它是茅坪街被烧成灰烬的“见证者”,或许是562人的鲜血不允许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古柳就如一只涅槃的凤凰,最后浴火重生。

既然选择了历史,就不能轻易落寞地离开。

至明:生有去处,苍有归途

“茅坪烈士墓”,位于茅坪村中心村西面,距离古柳数百米远。“茅坪惨案”中殉难的562人,他们当中有281人被家人认领,但仍有281人无法辨认身份。后来当地群众为这562名有名、无名受难烈士建冢,人称万人墓。


1944年,立煌县(原金寨县县名)政府在万人墓前立碑。原本的墓碑由砖砌而成,由于碑顶一棵松柏的生长碑体日益朽裂。2001年金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青山镇党委政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原址上拓宽栽植168棵松柏,重建了一座钢混结构的纪念碑。碑的正面镌刻着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原主任侯永题写的“勿忘国耻”四个大字。

每年清明节、七一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青山镇干部群众、学生以及省外游人、学子会纷纷前来祭拜,接受爱国主义文化的洗礼。合肥第二炮兵学院每年都会组织2000人来到茅坪,徒步行走十公里的山路前来瞻仰。

既然选择了历史,就不能让562位殉难者扼于风雪之中。

至远:心怀重明,微光亦亮

茅坪村村支部书记陆恒作为村子的父母官,说起村里的古柳与“茅坪烈士墓”这两个爱国文化印记时很是自豪。“茅坪烈士墓”是日军侵华在皖西地区至今唯一幸存的历史见证,已经成为茅坪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陆恒回忆起他还在上学时,村里便会组织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活动,那时还有一位93岁亲历“茅坪惨案”的老红军开展宣讲。如今他已故去,也只能感叹“吾来君已行”。


2008年,一座占地900多平方米、投资约80万元的金寨县青山镇茅坪村农民文化广场以古柳为中心开工新建,集文化健身、教育培训、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

金寨县以红色文化为符号,但相较于那些闪闪红光,古柳与“茅坪烈士墓”似乎只能在青山镇发出一点微光。2016年金寨县曾为“茅坪烈士墓”的重修规划招标101万元资金,旨在扩大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爱国文化长廊。但是,按照其他地区打造或者翻修爱国主义基地至少需要五百至八百万元资金,“茅坪烈士墓”的开发计划也因资金短缺问题搁浅。

山路蜿蜒崎岖,交通不便也是古柳与“茅坪烈士墓”只能在金寨县发出微弱光亮的原因之一。

从陆恒的眼睛里,看得出他的惋惜遗憾,但是也看得见他的决心,打造古柳与“茅坪烈士墓”爱国主义文化符号,扩大它们的影响力,一直都排在他的工作日程之中。

既然选择了历史,就不能让记忆湮没在历史流沙之中。

逝者的遗嘱并不是要报仇,而是要永远不再有。1943年日军入侵茅坪至今,已过去76年,时间是向上生长的泥土,而记忆是向下生长的树根,泥土掩住了表层的记忆,但止不住记忆在泥土里寻找存在下去的生命力。


古柳的奇迹与“茅坪烈士墓的悲壮在土生土长的茅坪村村民眼里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许他们不再觉得稀奇,但是他们从未忘记,也从不怕去触碰,茅坪村的村民还都能口述古柳与万人墓的历史。

古柳和“茅坪烈士墓”的历史应该被聆听而非仅仅被听到,应该被注目而非仅仅被看到,应该被延续而非仅仅被记忆。(文/曹云佳 图/周乃亮、闫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