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图片说明:图中三层楼房是原三线厂办公区域,现在新公司的办公处仍在这里。年代虽然久远,但仍然适用。

 

      楼梯上杂草丛生,楼道里青苔遍布,房间里碎石满地。屋后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屋前是一排又一排的树。走进燎原厂的内部,总是能看到这样一处又一处老旧的厂房。

      燎原厂最初由上海轻工业公司的下属单位梅林饮料公司援建,在三线建设时期是负责组装58高炮炮弹的,此类炮弹专门生产出来攻打敌军的军机,是一个完全的军工企业。选址完全符合“靠山、隐蔽”的特点。到现在2017年,从镇上到燎原村每天只有一班公交车,时间限制也比较大,从镇上到燎原村需要走大约3里弯弯曲曲的山路。

      燎原厂建于1969年,1972年投入生产,燎原厂与光明厂、万里厂、光辉厂共同属于三公区,三公区负责生产炮弹,光明厂负责生产弹壳,万里厂生产弹头,光辉厂生产引信,燎原厂则是总装。同时期服务于三公区的还有712电厂、瑞金医院和683服务车队,绩溪一共有10个单位,其中有两家在绩溪但是属于四公区无线电。

图片说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穿过一片片树荫小道,踏过一条条弯弯绕绕的砂石路,大山背后,映入眼帘的标语,三线记忆的印记。

 

图片说明:燎原厂在三线时期的职工宿舍,在新厂外,属于新厂的老板。但由于对工厂利用价值不大,被废弃在原处。脱落的墙皮,生锈的水管,残破不堪的玻璃,歪歪斜斜的门框,房间里弥漫着潮湿的味道,楼上偶尔几间宿舍被当地村民用来存放木材。

 

图片说明:下过雨不久,阳台上湿漉漉的。走在上面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滑倒了。长期没有人居住,各种小虫爬来爬去,屋里地面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

 

图片说明:村里一个老职工说这里原来是招待所。当时一共有两个招待所,这个是厂内的招待所,职工家属来的时候就是在这里招待的。现在没有人管,只有一户村民在上面住着。

 

      上海梅林饮料公司提供管理人员和小部分技术工人,大部分真正的技术工人还是招进来的。从建厂开始到1981年一直在生产炮弹,1981年邓小平“不打仗,大裁军”,燎原模具厂由军转民,与上海手表厂合作,负责生产手表底壳,但成本太高,亏损比较严重。

      1986年陆续就有上海职工开始撤回。1987年年初到年底人员全部撤走,上海方把设备、厂房和流动资金留给了当地人。燎原厂在上海职工撤走后处于一种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有资金也有厂房的一种尴尬境地。1989年工厂开发新产品,做电梯上的一个零部件(绳头组合)。1987年到2002年工厂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90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国家经济形势发展欠佳,与日本合作电梯市场需求较小,国有企业的管理较为死板。

      2002年改制至今,工厂逐步发展起来,抓住国家在21世纪进入高速发展机遇期,房地产的高度发展,电梯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私人管理灵活多变更适应市场,前几年产值过亿,呈两位数递增,近几年才逐渐低下来。

      许仲辉,现绩溪县燎原电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87正值原燎原厂交接时期进厂,是三线厂撤走后引进的技术人才。 

      “不懂经济,不懂生产的人在企业是生活不下去的,再敬业也不行。”谈到工厂没有抓住无氧铜这个产品的机遇期,许仲辉不禁感叹道。1987年到1990年,由一个太兴的工程师牵头,公司产品改革,放弃原先与上海手表厂的合作,做起了无氧铜。无氧铜原材料成本较高,加工成本较低,因此管理层的决策与眼光尤其重要,但此时燎原厂经营不善,一年后便无以为继。

      胡家声,燎原村本地人,见证燎原厂1969年选址到发展至今的燎原厂。1969年到1972年,燎原厂在筹建过程中胡家声就帮忙做些零活。由于自己土地被征用建设三线厂,胡家声被招进燎原厂工作,主要负责冲床的零部件组装,1997年从工厂退休。

     “我们车间的党支部书记对我很好,经常会问我家里是否有困难,需不需要帮助。”2012年,从上海来了一批当年上海的知青,约着来看看以前工作的地方,同时牵头组织了一个“追忆三线记忆”的摄影活动。当年那个车间党支部书记年岁已老,经不起旅途的劳累,没有亲自前来,但他的儿子专门来拜访了胡家声,临走时还偷偷在碗底塞了钱。

      如今的燎原电梯工程有限公司是在老厂房的基础上改造建设而成。老厂的房子大多都被推到重建了,留下来的旧厂址越来越少,新公司打算继续将一些旧厂房推倒,剩下一部分没有利用价值的就被遗弃在原地。长长的楼梯长满了青苔,一间间宿舍空空如也,一片片厂址断壁残垣,仿佛不曾有人来过。(文/图 赴皖南专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