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传学子 >>
【新传先锋“三下乡”】许仲辉的“三线”记忆

    编者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关系紧张,国家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上海转移工程在皖南山区依据“靠山、隐蔽”的选址特点在皖南山区建立大后方,史称上海小三线。燎原厂就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设在绩溪县,负责组装58高炮炮弹的军工企业。1969年筹建,1987年撤回,三线企业多是军工企业,属于国家机密,直到80年代才见于报端,对于三线建设者们而言,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大山深处。

      “解放啦!”“终于要走出深山老林啦!”“大上海我要回来啦!”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字呈现在宿舍的各个墙面,许仲辉说自己是1987年来到燎原厂的,正值三线厂职工陆续撤回的阶段,许仲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墙上的那些字。

      一如高考结束后集体撕书的狂欢,墙上的一笔一划都展现着确认能回乡的欣喜。许仲辉是在上海方撤走之际政府专门招进来的技术人员。刚来到厂的许仲辉发现整个厂的职工人心是躁动不安的,明确的说可以撤走的指令还没有下达,各种小道消息漫天飞,迫切想回上海又怕希望落空。

      许仲辉的奶奶生活在燎原村,过年过节都会去奶奶家呆上几天,但几乎没有碰到三线厂里的上海职工。“三线厂里的人很少跟当地人接触,他们有自己的一个小社会。”奶奶跟许仲辉说过,燎原厂筹建时期,许多先来的上海人住在村民家里,有个负责前期建设的副厂长住在了奶奶家里。后来工厂筹建工作做好后,副厂长也搬到了工厂里住。许仲辉那时8岁,现在已经记不清副厂长的模样,只记得副厂长为了感谢奶奶,请他们全家去县里的大饭店吃了一顿,那一顿花了30多块钱。“那时30会钱可不少了,相当于三线厂里技术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三线厂每个星期能放二到三次电影。那时电影是个新奇事物,许仲辉特别喜欢看电影。三公区有一个电影队,轮流到各个三线厂放映电影,许仲辉一到晚上就搬个板凳,拿着火把,爬过一个又一个小山头,三公区哪个三线厂里放电影,许仲辉就往哪奔去。“一点都不夸张,《南征北战》我看了不下50遍,里面的每一句台词我都记得,现在也还记得。”那个时候放电影并不是在电影院的荧屏墙上,而是随便找个空地,架两个木架子,搭一块幕布,就能吸引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看。有时去晚了,幕布前面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挤得下,许仲辉就跑到电影幕布后面,从幕布背面倒着看电影。“人一般都挤在幕布前面,幕布后面人很少,在后面看的人都是反的,也很好玩。”

      许仲辉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去683车队看电影,清晰地记得电影的名字叫做《海峡》。由学校派人和683车队的负责人谈希望学生通过看电影学习。大家去的时候放电影的地方正在用来厂里开会,只能在大门外等。许仲辉搬个小板凳,前面已经满满坐了8排小学生,在门口铁丝网外还排了3到4排的人。终于等到铁大门打开,同学们叽叽喳喳兴奋地蜂拥而上。但由于人数过多,场面混乱,不知道前面什么人倒了,接连着人群就倒下一大片,20多人受伤,最严重的有2个,许仲辉就是其中一个,当场就被踩晕了,后来是旁边三线厂里的一个职工把他送到了医院才得以捡回一条命。

      1987年上海人在一年之内就完全撤走了。于此,许仲辉关于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在皖的记忆也就戛然而止。

      再一次掀开尘封的记忆是在2012年,这时的许仲辉已是新厂里的副总经理。此时的燎原厂主要生产电机产品,人员、设备甚至是厂房都跟三线建设时期没有任何关系,除了还有拥有那段记忆的许仲辉仍在这片土地工作。

      许仲辉还记得那天是从上海来的一批车队,说是有一个“三线追忆摄影”,从车上走下来的不仅有当年的老职工还有三线建设的二代甚至是三代。许仲辉还能依稀辨认出当年离开的上海老职工,看着他们在旧厂房里走了一遍又一遍,看了一圈又一圈。(文/图 赴皖南专业实践团队)